怎么培养《思考的本质》的能力?

爱猪网 2018-07-26 16:24:38

阻碍“思考本质”的要素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污染”的时代,看起来我们获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方便,但是不得不说信息污染也遮蔽了我们认知事物本质的能力,我们的感知能力也在不断弱化。

信息越多有时对做出判断的干扰性越强,所以我们现在看起来掌握的信息量很多,但我们往往离事物的本质越远,信息污染“窄化”了我们的认知区间。所以《思考的本质》这本书给了一套方法,MIT太有名了,不需要介绍大家都知道了。

阻碍思考本质的首要要素就是“思考惯性”,而这个惯性的形成往往是受到出生阶层及教育等因素影响的,而且自己不能主动跳出来,就算跳出来了也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不是做错了。所以解除思维惯性的牵制力是学会思考本质的前提,也是第一步。每个人自身都会犯以下的几项惯性错误:

1、"初级的课题"包括了两点:

◆第一点是反面结论,这个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当你工作累了,是不是就想休息?当你潜意识有“认为累了就可以休息”这个认知逻辑的时候,你就停止了思考本质,因为你没有动力继续思考累是不是工作方法问题,是不是没有休息好等,所以当你经常拿反面结论做答案时,你就无法做到思考本质的习惯。

◆第二点则是"满足一般性解答",这点举个日常的例子更好理解,比如你胖了,就会有这样的思考反馈机制,就是要少吃、多锻炼,当你把这个作为思考的结果时,你就无法再继续思考了,而这个解答也是一般性解答,每个人都适合。

在商业上,如果你公司的战略拿到其他公司同样适合,那么你这个战略就是“一般性解答”,你这个战略没有思考到本质,所以当我们喜欢用通用的,一般性的解答思考时就不会让我们继续思考了。

2、"进退两难的思维惯性":

这个方面包括了四点,这四点我们多数情况下会犯,特别是经常读书的人,爱学习的人。

◆第一点是"依赖架构",比如前些年做企业管理的人经常参加培训会被培训到SWOT分析法,这个就给你了一个架构,你整理信息能力的架构,当你整理出来了,你就会认为思考了,思考到问题了,但是这恰恰是思考的开始,你需要思考优势、劣势、机会等方面的本质,但恰恰很多时候在架构出来后停止思考。

◆第二点是顺应类别,比如那个女孩子很漂亮,你回答因为她会穿衣服,再比如那个女孩气质好,因为她是艺术大学毕业的,这就是顺应类别思考,艺术大学毕业的并不一定每个女孩都美丽的,所以当你潜意识的顺应分类思考时,你的思考能力是浅薄的。

◆第三点是"因关键词而停止思考",这个很容易理解,比如我们经常听课,有些老师讲到我们要做有竞争力的企业,这个“竞争力”就是关键词,再比如你听课时,一个老师讲到一点,你恍然大悟,心想这个就是我想的,然后就不再继续思考了,就错过了本质。

◆第四点是"坚持假设",这个更好理解,在沟通过程中,经常说介词的人,比如不过、但是、然而、可是、虽然等,这些人永远用“介词”阻止自己思考。

QQ截图20180726163730.jpg

怎么培养“思考本质”的能力

模式思维和产品思维(实体产品)不是完全一样的,模式思维是要打造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而产品思维也是要打造前面模式思维中的“要素”。

那么什么叫物力论?书中注释解读为“因果”,有修佛经验的人估计对因果的感知更强烈,但没有修行的也可以理解,物力论就是模式思维构建出来的,"模式"形成的现象会出现思考的结果和动态,例如你在想一个产品的时候,你思考的起点是一个市场具体的需求。

比如市场上没有手机,我只要制造手机就可以,但模式则是需要从诸多要素关系中思考清楚彼此关系耦合后的发展规律,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商业”,就会出现一个你想要的结果,也就是商业模式。比如小米的互联网思维模式,看到供应链产能过剩,看到市场需求,看到互联网普及,好就有了前期的小米,所以说本质是模式和物力论的结果。

在培养思考本质的能力时,"注重因果,忽略相关",这个原则很关键。人对相关性能力的掌握或者培养往往来自感性,同时缺乏相关性的"序列思考"。

比如我们平时用"我感觉,我认为"的口头禅,这些都是基于相关性的关系得出的结论。相关性中包含的因果关系往往才是本质逻辑,所以获得相关性的判断是思考的起点,只有思考其中的因果关系才能在局部了解本质。

比如你喜欢一个女孩,你们仅是相关性,但是不具备因果关系,就要分析双方的条件。否则你就算再努力都是基于相关性做出努力,发现最后的结果并非自己想要的。在工作中也是如此,比如你给同事下一个任务,“你说说这个项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他首先会回答“我也不想看到这样,我也努力了”这样的答案,这种和项目的相关情绪,往往阻碍了你深度思考问题,所以平时应重视因果思考,避免相关性的思考方式。

举个思考本质的案例,企业都要考虑成本,其实负责社会管理的政府也要考虑成本,每次我们想着降低成本的时候,往往都是考虑能不能从机械化提高到智能化,能不能减少几个人等,但是真正能降低成本的策略是“爱”,如果"爱"在社会中普遍存在,我们会降低很多成本。

举两个例子,比如我们现在提得比较多的共享经济,这个本质上是分享自己的东西,现在我们是通过其中的一个平台来做这件事,这里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你分享出来就在降低成本,如果在没有这个平台的时候,彼此因为一个社会共同价值观的“爱”来分享,是不是又降低成本了呢?

第二层,举个生活化的例子,你爱你的老婆,你爱你的女朋友,两个人在一起生活往往成本更低,当然你们生活成本变高时要不你们在恋爱,要不你们不是真的在爱的阶段或者在亲情阶段了。

再比如孩子也是如此,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不需要给他更多外在的东西,这些外在成本的增加其实不是真爱,你爱的是你有"爱他的能力而已"。真爱是对方的需求。

再比如在欧美一个小镇上往往需要一个警察就够了,但我们却需要一个小分队,所以我们抱怨社会福利去哪里了,除了贪污外,我们付出了更好的社会成本来维系爱缺失后的稳定,回到公司层面也是如此,所以爱可以降低成本,是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本质的。

(文/战伟 爱猪网CEO兼主编 )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

关闭
关闭